找到相关内容51篇,用时1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多识仁波切著:佛教理论框架(三)

    有实际作用者为真谛,无实际作用的观念名相之类都是假谛。  三、大乘唯识宗的二谛观  “唯识”之名从三界唯识的观点而来,其主要观点是“识有境空”——即认为存在都是阿赖耶识中的熏习形成的观念形象。  承认...主要有四种原因:烦恼习性重,受恶友的影响,忙于糊口之事而无暇学修者,沉沦为奴而无学修的人身自由者。  唯识宗以黄金比喻大乘自性种,说自性如黄金宝藏、如金放光、如金纯真、如金可做宝器,以此比喻大乘自性种...

    多识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62441967.html
  • 多识仁波切著:佛教理论框架(3)

    三、大乘唯识宗的二谛观  “唯识”之名从三界唯识的观点而来,其主要观点是“识有境空”——即认为存在都是阿赖耶识中的熏习形成的观念形象。  承认外境实有和相有的小乘二派和中观宗只承认第六意识,不承认...无暇学修者,沉沦为奴而无学修的人身自由者。  唯识宗以黄金比喻大乘自性种,说自性如黄金宝藏、如金放光、如金纯真、如金可做宝器,以此比喻大乘自性种是无量功德宝藏、具无我智慧、无烦恼杂质、产生禅定神通四法...

    多识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1844154.html
  • 佛典中“唯”的二类否定意义对中国佛学研究的提示

    “万法唯识”的佛教名言。所谓“唯心”、“唯识”我们也立刻想起大乘唯识宗“唯识无境”的主张,亦就是否定“外境”之义。可是,佛典中有关“唯”的用法是否只是“唯心”、“唯识”之专利品?而且,在佛教思想界中,...)中际空、(4)常空、(5)我空、(6)受者空、(7)作者空等七种的意涵。五、“三界唯心”与“唯世俗”印度大乘佛教中,与瑜伽行派相对立的学者,如中观派的清辨 (Bhavaviveka,AD 490-...

    惠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1846243.html
  • 心经的智慧与庄子和禅宗的接轨

    大乘佛学,走入世间的红尘是小乘佛学。大乘与小乘的概念是起于大乘唯识宗和空宗所识别的真谛和俗谛的二识。龙树说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依真谛所传的佛学是大乘,依俗谛所传的佛学是小乘。比照之于西方文化的思维...呈现的法相,其思维的“意象”和“物象”有上梵和下梵之别。这纯粹是根据奥义书和商羯罗之对上明和在下明的概念来分析的。主体生命的法眼有大乘和小乘之别,这是根据之唯识宗和空宗两大乘禅学之“真谛”和“俗谛”的...

    李诗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80355583.html
  • 中国禅学与儒道合流的文化契机

    走出世间的清净是大乘佛学,走入世间的红尘是小乘佛学。大乘与小乘的概念是起于大乘唯识宗和空宗所识别的真谛和俗谛的二识。龙树说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依真谛所传的佛学是大乘,依俗谛所传的佛学是小乘。比照之于西方...梵之别。这纯粹是根据奥义书和商羯罗之对上明和在下明的概念来分析的。主体生命的法眼有大乘和小乘之别,这是根据之唯识宗和空宗两大乘禅学之“真谛”和“俗谛”的法相来诠释的。   如来“正法眼藏”的真如之...

    李诗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0660059.html
  • 《佛教四大部派宗义讲释》读後感

    不仅讲述随理行派,也加进随教行派重要的主张。   第二节「大乘二部宗」,也下立两项:第一、唯识宗,讲述「一切法唯是识」【10】的唯识学说。以主张「根识所现」境相虚妄的虚相派古唯识学为主,辅之以认为「根识...大乘所修集者为尚。其次,在「加行位」上,不论是小乘二宗的「煖、顶、忍、世第一法」恁或是大乘唯识宗进修「四寻思、四如实遍智」悢,皆以「入三摩地」为其根本,因为只有在「三摩地」的正定之中,行者才可能如实现...

    陈平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13562071.html
  • 《佛教四大部派宗义讲释》读后感(下)

    八地之上置立“不共二乘之大乘菩萨十地”。〔59〕唯识宗先“观诸法不可得,唯识起”,其次“观所空、能亦空”,然后在“圆成实上而作修学”,直到最后“转识成智”;〔60〕中观宗应成派则遍就一切法处直观“无...不论是小乘二宗的“暖、顶、忍、世第一法”〔63〕或是大乘唯识宗进修“四寻思、四如实遍智”〔64〕,皆以“入三摩地”为其根本,因为只有在“三摩地”的正定之中,行者才可能如实现观人无我或法无我,由此而得名“...

    陈平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71163822.html
  • 黄夏年:浅议佛教中的科学知识

    可以补科学之偏。”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许多人刻意去找到佛教里面的科学因子,特别是唯识思想与华严学被许多人看好,认为这是佛教契入当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进路。“唯识宗学,不但与唯物科学关通甚切(案:中华隋唐间因研究竺乾外道小乘之学者颇盛,故此大乘唯识宗学因之昌明。由五代入宋元,各学衰微,唯识宗学亦因之湮没。相乘者但禅宗及净土宗耳),正可因唯物科学大发达之时,显明唯识宗学,...

    黄夏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34165180.html
  • 简论天台宗和华严宗的佛教思想

    缘起论思想,后来对隋唐佛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以“三论”为代表的中道空观学和以《大乘起信论》为代表的真心缘起说,是构建隋唐佛教诸宗派思想(除唯识宗之外)的基本理论,没有这两大...华严五教止观》和《华严法界观门》等文。  按照《华严五教止观》所说,止观法门有五种:第一,法有我无门,属小乘教,只空自我,不空法有;第二,生即无生门,属大乘始教,包括大乘空宗和大乘唯识宗;第三,事理...

    许抗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64665370.html
  • 中国禅宗的心性论主张与传统思想背景

    中国人通常不易接受的,所以中国人极其乐于接受佛陀所说的“中道”。而中国人所接受的大乘“中道正观”,通常都不是三论、天台的学僧们说的“三谛圆融”的“中道实相”,更多的还是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那种意思。  ...的般若传统,主要在强调语言道断与圣默无言;但它又是如来藏的超验性与先验性规定了的。如来藏说紧密联系于印度的佛性论,也还是印度宗教中的人性论的源泉。与这种思想相接近的是早期大乘经典中的涅槃一系。涅槃经中...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83571296.html